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44微克/立方米,较10年前下降了超过60%,13个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生态衡水蓝绿底色更亮;“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焕发出澎湃活力,营业收入保持年均22%的快速地增长,2021年底营业收入达1845亿元,实力衡水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332.21万农村人口全部用上了长江水,民生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衡水市委书记吴晓华表示:“衡水市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不懈推进思想解放,打开高水平发展的思想阀门,以思想转换推进发展转轨。在全面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闯出一条新路,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争先进位的成绩单。”
金秋十月,波光粼粼的衡水湖中,一艘古香古色的乌篷船缓缓前行。船上,身穿汉服、手持油纸伞的游客时而拨弄湖水,时而回眸留影,看鱼戏荷叶,听摇橹水响,尽享生态湿地带来的浪漫和惬意。
今年,借助衡水湖5A景区创建,该市将衡水湖生态与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多种旅游业态提档升级,推出了园博园生态游、闾里古镇研学游、大地花海度假休闲游等一批高水准旅游新业态。“乌篷船湿地游”便是衡水湖景区打造的一项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可以身着古装,在湖光秀色中拍出唯美“江南风”。
湖中,樱花岛、三生岛、梅花岛这3颗镶嵌其间的明珠,引入先进的近自然生态修复理念,新建了低碳生态体验中心、树道天桥、日光森林等数十个特色体验区,成了3座“户外湿地博物馆”。闾里古镇、衡水历史背景和文化博览馆、冀州博览馆、冀州古城遗址等研学实践基地,让游客在穿越古今的各种体验中,感受衡水文化的源远流长。
泛舟湖上,看碧波万顷,飞鸟成群;漫步万亩花海,陶醉在一片缤纷之中;游览历史展馆和湿地生态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入孙敬学堂,体验中国传统礼孝文化……全新亮相的衡水湖愈加迷人,不仅为游客打造了绝美的旅游胜地,也成为衡水最靓丽的生态新地标。
衡水湖秀美景色的背后,是衡水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衡水湖”的决心与行动。近年来,该市统筹推进衡水湖区村庄搬迁、环境整改治理、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环湖绿化等工程,持续加大衡水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如今,衡水湖生态底色越擦越亮,水质稳定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刚建立时的286种增加到如今的332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鸟类天堂。
衡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环保、强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5个县(市)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优良水体断面达到10个,13个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21年,大气PM10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求,衡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星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接续奋斗、致力民生、聚焦转型,不断的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在湖城大地绘就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画卷。
近日,在武强嘉华乐器有限公司,工人在检查吉他白茬质量。西洋乐器制造是衡水市武强县的支柱产业,产品覆盖弦乐器、铜管乐器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量位居国内首位。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日前,在安平县瑞申网业有限公司车间,成排的织网机轰鸣作响,银线般的不锈钢丝从织网机一边进入,柔若绸缎的丝网在另一边缠绕而出。“这种产品叫不锈钢印刷网,最大的特点是密,密纹编织能达到3200目/英寸。”公司CEO刘彦辉和记者说,这些细密的银色网片将应用在太阳能电池板等精密电子科技类产品中。
丝网产业是安平县的支柱产业,也是全省重点支持帮扶的107个县域特色产业之一。历经上百年发展,安平丝网产品达4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以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集群大、品种全,可安平丝网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产品同质竞争一度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唯有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让产品迈向中高端,才能突出重围。深陷低价竞争泥潭的瑞申网业购进先进设备,聘请专家开展科研攻关,破解了不锈钢印刷丝网工艺技术难题。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国内少有的不锈钢印刷丝网生产企业之一,产品远销国际市场。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实现华丽转身的不止瑞申网业。鑫河金属丝网有限公司的不锈钢线毫米,达到国内最细纪录;联达过滤器材有限公司研发的过滤网、烧结砖等高科技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高端过滤元件国产化……如今,安平丝网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
撑起衡水县域经济发展版图的,不止安平丝网。景县橡塑制品、阜城装备制造、武邑金属橱柜……14个产业集群攥指成拳、抱团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加速迭代升级,实现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转变。自2018年至2021年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保持年均22%的高增长,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84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7%,已成为全市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支撑。
衡水持续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加快新兴起的产业布局,确立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为骨架,以服务机器人、数字信息安全为方向的“3+2”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打造“南北向创新轴带”,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0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达到1002家。高新技术企业由46家增加到6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0到7510家,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衡水市将围绕‘3+2’主导产业和‘9+5’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数字技术创新,深入实施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强链补链、龙头培育、项目建设、园区能级提升五大行动,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群体,努力建设全国特色产业名城。”吴晓华说。
日前,枣强县唐林镇罗村村民在采摘香瓜。近年来,枣强县全力发展香瓜种植产业。目前,该县香瓜种植培养面积已达3000余亩,带动2000多农户实现增收。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坑洼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破旧的外墙重新粉刷,楼外的“蜘蛛网”统一规整,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在衡水市区铁六小区新修的小广场上,居民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小区改造提升。
“我住在这里快30年了,从没想到小区会变得这么漂亮!”88岁的居民郭素静笑着说,原来小区楼房墙皮脱落,道路坑坑洼洼,到处是成堆的垃圾,很多老人都不愿下楼。“现在道路平整了,垃圾清走了,还建了小广场。闷在家里的老邻居们都愿意出来活动活动,小区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破院子”成安居乐园。2019年开始,衡水连续4年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20项民生实事,一批在时代变迁中失去光彩的老旧小区“梳洗换装”,慢慢的变多的老旧小区居民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00个,5.6万余户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让下一代享受优质教育,是人们共同的愿望。衡水遵循教育为民的理念,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乡教学条件,大力实施教育规范提升工程。365所小学优化课后托管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菜单式”服务;持续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校难”问题;快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198所学校实施城乡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光和热”惠及到每一个孩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504元增加到35748元;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完成棚户区改造4.3万套,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12个,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和处理实现全覆盖;艺术中心、园博园、奥体中心相继落成,滏阳河体育公园盛装亮相,背街小巷改造提升……一项项民生工程完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持续为湖城百姓的幸福“加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一定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衡水市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优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吴晓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