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快到山顶,巨石却滚落山底。再推,再滚,西西弗斯推石不止。
几十年来,长江中游荆江段上演着同样的剧情:淤泥刚挖出,新的泥沙马上随江水涌进,周而复始,没有穷尽。延绵280公里的荆江航道,其整治之难,堪称“水上天路”。
难道,钳制长江中游的“肠梗阻”,就真的是一把打不开的铁锁吗?26日,记者探访荆江航道整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寻求答案。
展开长江流域的地图,荆江河段九曲十八弯,在江汉平原广袤的土地上飘忽不定,左右游走。船行至此,或减载,或缓行,如履薄冰。
2010年,三峡库区蓄水后,由于大坝将沙子拦住,大量清水下泄,河道变化更为频繁。“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一年内,主流摆动能出现几次。”荆江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总工程师高凯春感慨。
位于城陵矶附近的熊家洲河段即是典型。长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形大弯,仅200米的陆地直线公里。“湘鄂两省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按照长江南北划分护航区域,由于水道变更频繁,主流到北边时,位于南边的江心洲归湖南管;主流到南边时,江心洲又成了湖北的。”“水上天路”名不虚传。高凯春介绍,荆江航道还有一个特点“一点弯,点点弯;一滩变,滩滩变”。就是说,一个顶冲点发生明显的变化,所有的顶冲点都会变化,有些薄弱地方甚至发生崩岸。
项目经理张金来心有余悸:去年进场施工时,他们在工地搭了个帐篷,一觉醒来,周边已经崩岸了,“掀开帐篷一看,好大一个口子!再过来一点,我们就全掉到江里了。”
一位航道工人,曾因为水深无法探测,一手拉着测水的绳子,一手默默抹眼泪。武大一位教授,前前后后做了四五个物理模型试验未成功,而无奈感慨:“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还是没有一个好思路。”
2003年以来,长江航道局组织各类专家,先后开展300多项专题研究和近10项先期工程,逐步掌握了荆江河段航道演变规律和适于中游航道的实施工程技术,为实施整治工程打下基础。
总结半个多世纪的求索,建设者们最终用16字锁定治理思想: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江风掠过,护滩雄姿初现。走近一看,里面大有学问。从最下面一层开始数起,分别是土、黄沙、排水垫、连锁式护坡砖;离护坡较近的水面,依稀看得见沉下去的大石头。石头下面,还有一层扎实的沉排,仿佛给河道盖了床厚被子,让水底下的沙子不乱跑。“这项守护工程主体部分将在6月份结束,整体工程力争年底完工。”荆江整治工程二标段项目总监王翔介绍。
守护工程完工后,航道是不是就变好了?变好了之后,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水流是动态的,未来不可预见。”尽管已从事20多年航道治理工作,王翔仍出语谨慎,“不过,能确定的是,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应该改变了。”
1999年,位于荆江河段的大马洲水道还是优良的天然航道,当时关于是否整治这段航道引起了学术界争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义天前瞻性地提出,对于有利格局要主动守护。令人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当时并不为大多数人认可。短短数年后,高滩崩退,中滩冲刷,低滩冲蚀,疏于防护的大马洲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竟成了交错碍航的淤积水道。
大马洲水道的深刻教训,让人们警醒:必须科学认识荆江演变规律,形成系统航道整治新理念。
高凯春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河流治理就像看中医,有一个“调理”过程。荆江河段如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理时需要整体、系统地考虑。
例如,荆江河段有4个分流口,分别位于枝城、松滋、石首、监利。长江水流从这四个分流口输送到了洞庭湖,再从岳阳流回长江,形成了“江到湖”、“湖回江”的独特现象。因此,上游做了工程可能对下游主流产生调整,导致下游护滩任务加剧。这时,必须将下游的护滩工程做好。“这正如敌人要进攻,我先将城堡守住。”他说。
“把镜头再拉近一点,让我看看铺排船的现场。”采访间隙,高凯春一边观看电子大屏幕上的施工画面,一面对工作人员发出指令。瞬间,画面放大,远在指挥部100多公里外的实施工程人员的五官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套我国内河最先进的视频系统,在荆江系统整治280.5公里沿线的重点部位和重点设备附近,共设点29个,让荆江工程现场尽收眼底。
记者看到,在电脑上,水下的每一块砼块都清清楚楚。这是应用了水下声呐技术,在我国内河航道工程建设中,这尚属首次。“工程项目施工时,铺排搭接合不合格,我们都能看到。”张金来告诉记者。
在四标段新厂预制厂工地,生产流水线正有条不紊运行。通过电脑对混凝土的比例进行自动控制,水泥、沙、骨料的比例必须达标,机器才能正常运作,来保证每一块砼块的质量。
在藕池口水道整治工地,一大摞钢丝笼格外醒目。“保证钢丝笼60年不变颜色!”张金来介绍,这种钢丝网从国外进口,镀有铝锌合金层,具有超强防腐蚀性,常规使用的寿命可以达到120年。即使被江水不断冲刷,也不会造成任何腐蚀和褪色,能保证护坡的稳定性。
行走各大守护工程现场,犹如在武汉江滩散步。一个个工地,被航道工人们巧手装点成了“生态河岸”。
在新厂高滩守护工程现场,一个个钢丝网方格环环相扣,组成若干巨大的钢丝笼。撒上草籽,很快就可以长出绿色草皮。腊林洲低滩守护工程护坡有异曲同工之妙:连锁式护坡砖的空心处已撒满了碎石和草籽,“等到春暖花开,这里将一片草木葱茏。”王翔胸有成竹。
在荆江治理河段,分布着大量生态植被和生物种群。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 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利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尤为牵动人心。
在炸药的选用和施工工艺上,实施工程单位作了最大限度地考虑。施工爆破中,他们全部采用安全无毒的环保乳化炸药,用国内较先进微差毫秒爆破法进行,一次引爆,多次爆炸,最大限度减轻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和水冲击波,避免危害到水生物。未来,还将为江豚等珍稀鱼类建设“人工鱼礁”。“江豚喜欢在水流较急的洲头和洲尾生活,这就要求护滩工程要遵循江豚的生活规律,通过人工鱼礁,开展不一样的材质、工法的透水框架的生态效应研究,进而将鱼礁的成功经验引入透水框架的设计之中,提出既满足航道整治要求,又兼顾生境修复的生态友好性透水框架建设。”对未来,高凯春充满憧憬。
1994年11月,有长江中游“瓶子口”之称的界牌水道治理开工,拉开了长江航道治理的序幕。
2001年起,国家投资2亿元,对芦家河、太平口、马家咀等河段实施应急清淤,缓解洪水造成的重点浅滩碍航问题,历时近3年。
2009年11月,长江中游航道枯水期维护水深一举打破延续56年的2.9米,达到3.0米。
2010年,海轮航道“双延”:芜湖至武汉段海轮开放时间由5月1日提前至4月1日,延长了1个月的通航时间;海轮航线由武汉向上延伸至城陵矶。
2010年11月,长江中游航道枯水期维护水深从3.0米提升到3.2米,宜昌到武汉可通航1000吨至5000吨级船舶。
2013年9月,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我省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沿江产业经济带,力争实现6.0米水深航道全年到武汉、4.5米水深航道全年到宜昌。
过去,荆州年年防汛,荆江大堤年年加固,限制了河流的自然摆动。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河底慢慢的升高,一到汛期,河面高出地面25米,相当于荆州“头上顶着一盆水”。“在这一段,抬高水位要按照毫米计算。”高凯春说,荆江防洪是天大的事,航道整治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把防洪放在第一位,这是不可碰触的底线。
三峡蓄水后清水下泄,增加了水流的携沙能力。清水往低处流,掏刷大堤,就会影响大堤安全。据不完全统计,荆江河段有近60处掏刷较为严重。
长江平均水宽1200米,行船宽度需要150米。要保证行船,就需要水流比较集中,同样的水量要保证这么深的水,就需要守护边滩和江心洲。“这一理念和水利部门的目的是吻合的。”高凯春认为,航道整治就是保证大堤不被掏刷,能够说是大堤保护的“前沿哨”。
既要提高水深,又不能雍高水位,只能采用守滩护槽的方法。“边滩护好了,水流就能归槽,水流顶冲点就固定了。顶冲点一固定,水流的摆动就会减少。”高凯春解释。
三峡蓄水,给上游带来舟楫之利,高峡出平湖,浪不再急,滩不再险。但280公里荆江航道依然险象环生。碾子湾水道大堵塞、窑监水道历年阻航、太平口水道“不太平”……枯水时节,船舶搁浅令人寝食难安。
畅通荆江,几代建设者矢志不渝。经过头痛医头式的初期摸索,人们逐渐学会科学认识荆江演变的规律。
打量这个投资43.3亿元的国家工程,整治不再是人与自然的蛮干对抗,而是尊重自然规律、追求生态和谐的统一。据测算,整治结束后,航道枯水期最小水深将由目前的3.2米提升至3.5米,带来综合经济效益1700亿元。
“将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习对长江寄予厚望。一寸水深一寸金,黄金水道将释放黄金效益,坎坷曲折的荆江终将造福两岸人民。